文苑擷英
卜欣 散文——《罐頭情結》
罐頭情結
作為一個80后,水果罐頭是我童年里不可或缺的美食記憶。雖然,現在人們網上購物輕而易舉,一鍵下單便能嘗遍世界各地的生鮮水果。重糖、保鮮期長的水果罐頭已經逐漸退出大家的餐桌“舞臺”。但對我而言,水果罐頭卻是承載著我整個童年的味道呢。
記得小時候,每逢感冒發燒,一定會用哀求的眼神兒看著爸爸,小嘴巴吧唧吧唧的發出聲音。不用說話,爸爸就會蹬著自行車出去,十來分鐘吧,準會拎著我最愛吃的桔子罐頭回來。那時候廠里生活區有個大商店,大家的生活用品、副食品什么都在這個商店里買,桔子罐頭在商店里十分常見。
最早的罐頭蓋子不是用擰的,是需要用專用起子給撬開,爸爸會在蓋子上先切割出一個“十”字型的切口,然后將四個角向四個方向卷起來,罐頭蓋子就像開花一樣打開了。等不及將桔子瓣兒和糖水從罐頭瓶里舀出來,我已經拿著鋁勺子在一旁準備直接下手了。每次媽媽都會念叨我“別著急,小心割破手?!?span>
飽經糖水滋潤的桔子瓣兒,少了酸澀的口感,一入口甜潤中帶著清香,又汁水滿溢。一口下去,清涼的糖水滑過喉嚨,感覺燒都已經退去了一半。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,能吃到罐頭,絕對是孩子們生病的最佳慰藉。
小時候的我,不論媽媽將過年過節走親戚的罐頭藏到多高的櫥柜里,我都能翻箱倒柜地找出來。多虧后來的罐頭密封蓋子是擰開的,只需要將罐頭蓋兒在熱水里泡泡,就能用“熱脹冷縮”的原理打開。雖然費點勁兒,但比起用起子撬可是方便安全多了。記得為了不讓媽媽發現我偷吃,我還干過吃掉三分之一罐頭后,再灌上涼白開充數的事情,當然,被發現后肯定少不了一頓訓誡。
罐頭吃完了,瓶子一定不能扔,媽媽還要用洗凈的空玻璃瓶做過冬吃的西紅柿醬。在夏秋西紅柿大量上市的時候,要把此時價格實惠的西紅柿用開水燙一下,然后剝皮切丁,裝到洗凈的罐頭瓶里,蓋上瓶蓋兒,放進大蒸鍋里,等水開上汽兒后蒸二十分鐘,就可以了。為了蒸的時候透氣,還要在罐頭瓶上扎一個輸液用的針頭,當然,針頭必須用全新消毒過的。做西紅柿醬是那個年代保存西紅柿的最好方法,不用添加任何輔料,保證了西紅柿原有的營養一點不流失。每年做西紅柿醬的時候也是我上陣幫忙的時候,我的任務是負責裝瓶和記錄時間,自己的勞動果實總是那么誘人,看著做好的西紅柿醬一瓶瓶排隊擺好,特別有成就感。
這些年吃得比較多的是黃桃罐頭,被糖水浸漬的半顆半顆的黃桃口感十分細膩,一改新鮮黃桃脆硬的口感,特別地甜潤柔滑,吃一口讓人幸福感倍增。只要一開蓋兒,甜蜜蜜的味道涌上鼻尖,還沒入口就已經有童年記憶中的味覺蕩漾在舌尖。
或許,如今罐頭的風頭不再,但這份美好的記憶會一直伴隨我們這代人傳遞。這不,我家現在還有用空罐頭瓶給孩子做的手工作品,年少的記憶里,誰還沒有過給空罐頭瓶里裝許愿星和千紙鶴的小浪漫。時光在變,不變的是我們保鮮美味、追求美好的心。
罐頭情節,我的童年記憶。
(物資集團 卜欣)